分享家:Addthis中文版
首页 -> 国际交流资讯 -> 正文

埃及的锅碗瓢盆很多都是中国造

http://www.xiaomei.cc 10-26 本报记者 韩妹

  王红欣,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大四学生

  2009年,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大四学生王红欣,以交流生身份前往埃及东北部城市伊斯梅利亚的苏伊士运河大学,交流学习了三个多月。当地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与好客,给她留下深刻印象。

  中国青年报:据说苏伊士运河大学是伊斯梅利亚市唯一的大学?

  王红欣:是的,那所大学学科很全,有汉语专业。我们教室就在汉语专业教室对面,所以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当地学生对汉语的热情。课间休息时,我经常看到三四个埃及学生围着一个中国留学生聊天、练习汉语。有时中午下课后,他们还会拉着我们一直聊到下午两点。

  中国青年报:他们喜欢和你们聊什么呢?

  王红欣:他们会问“你从中国的什么地方来的”,“你的信仰是什么”,“爱看什么电影”,“喜欢听什么歌”……他们对中文歌很感兴趣,特别喜欢《月亮代表我的心》。他们会问得很仔细,而且刨根问底,比如“我吃饭”和“我吃饭了”的区别,为什么非要加“了”字。感觉他们比我们学阿拉伯语时努力多了。

  中国青年报:伊斯梅利亚是个什么样的城市?

  王红欣:伊斯梅利亚市是苏伊士运河地区的中心城市,也是伊斯梅利亚省的省会,但和中国的省会城市相比,它不算繁华,设施也不太完善,几乎所有房子都是在沙漠上盖起来的。我们所在大学的后面就是一望无际的沙漠。这个城市不大,出租车满街都是。你打车从城市西南角到东北角,也就二三十分钟,费用5埃镑左右(1埃镑约为1.25元人民币),很便宜。

  有意思的是,我们在参观伊斯梅利亚地区博物馆时,发现陈列品大多数是古人留下的书法作品——我才知道阿拉伯文字也可以写成各种花体。

  中国青年报:当地人的生活怎么样?

  王红欣:他们的生活很简单、安逸。大部分商店都是中午以后才开门,一直经营到晚上十一二点。埃及人是周五、周六休息。一到周五,全家老小都会找一片像广场一样的空地坐着聊天,搞家庭聚会。我觉得他们特别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,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。

  中国青年报:听说埃及人很热情。

  王红欣:确实是。我们刚到埃及时,当地正流行一部电影。电影里有一名中国女演员参演,电影中有一句汉语台词“不要不要”,他们好像对这句话记忆深刻,一见到我们就主动过来打招呼,说“不要不要”,让人哭笑不得,但拉近了彼此的距离。

  他们的热情,会让你觉得仿佛和他们认识很久了似的。比如他们在叫你时,会说“我亲爱的哥哥”、“我亲爱的弟弟”,这样一来,你就没有了陌生感。

  有一次,我和几名同学在外面逛街,正好看到一对新人在举行露天婚礼。新人坐在会场前方的台子上,父母和亲戚在下面招待客人。仪式举行完后,音乐响起,所有人都跟着跳起舞来。当时,我们只是过去对他们的父母说了几句祝福的话,没想到,他们热情地拿来蛋糕、饮料招待我们,还邀请我们一起参加婚礼,带着我们跳舞。后来,埃及朋友告诉我,路过的陌生人也会被当做好朋友的。

  中国青年报:他们对中国有什么印象?

  王红欣:我见过的很多埃及人,都认为中国发展得很好,觉得中国人有钱。这可能与埃及有很多“中国制造”有关。像他们日常用的锅、碗、瓢、盆,很多都是中国产的。在埃及首都开罗,有个非常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市场,叫汉·哈里里市场,外国游客几乎都会去那里买纪念品,我们去时却发现那里的多数商品都是“中国制造”。

转自中国青年报(C-03)

相关文章: